新闻中心

news
当前位置:首页 > 关于我们 > 新闻中心 > 光伏建筑一体化距离爆发还有多远?

光伏建筑一体化距离爆发还有多远?

日期:2019-8-5 来源:中国能源报

“我国数千家使用晶硅的光伏企业一起发力,让光伏成本近年来实现了大幅降低,但与晶硅主导的光伏产业不同,薄膜电池产业目前仍未形成集聚效应,BIPV市场仍需要企业去单打独斗,目前仍不具备成本优势”
 
在光伏产业的一只脚已经迈入平价上网的同时,光伏建筑一体化(BIPV)作为一种新兴光伏应用场景,也“恰逢其时”地走到了新的起点。近日,中国BIPV联盟作为我国首个BIPV行业联盟组织在上海成立。多位与会专家表示,随着我国光伏产业逐步走向成熟,历经数十年发展却始终未成规模的BIPV产业将会迎来发展新机遇。
 
光伏创新发展新蓝海
 
“经过全行业数十年的努力,我国光伏行业全产业链已走到了世界前列,但我国光伏产业若要谋求更大发展,‘光伏+’在不同场景下的创新应用将是重要的突破口。”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石定寰在会上指出,“光伏与建筑的结合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用能,是一片潜力巨大的新蓝海,对节能减排、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”
 
与光伏产业以晶硅作为主流材料不同,BIPV所需的光伏材料以太阳能薄膜电池为主。BIPV利用光伏建筑材料将建筑屋顶、墙面与光伏发电进行集成,建筑物自身能够实现太阳能发电并满足本身消费需要。上迈(上海)新能源科技董事长、中国BIPV联盟主席施正荣在会上表示,在过去十几年间,中国房价上涨了近10倍,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%以上,这使得BIPV产业具备了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基础。
 
事实上,汉能移动能源集团、中国建材集团、国家能源集团等多家企业已“看准”了BIPV的巨大市场,早早入局。2018年初,中国建材集团投资数十亿人民币建设铜铟镓硒(CIGS)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及设备制造项目,中国建材集团薄膜事业部部长殷新建表示,“BIPV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,中建材投资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产业链的延伸,而BIPV这一细分市场能够发挥中建材本身在建材方面的优势。”
 
规模效应尚未形成
 
BIPV产业的建设与光伏产业密不可分,但与会专家指出,作为光伏与建筑材料的交叉领域,BIPV更多属于建筑材料。“光伏是建材的附加功能,要发展这一产业首先需要观念上的跟进。”施正荣说。正因如此,虽然“绿色建筑”的概念已问世数十年,但BIPV产业作为难度更高的“跨界”领域,至今尚未获得“爆发式”的增长。
 
殷新建指出:“我国数千家使用晶硅的光伏企业一起发力,让光伏成本在近年来实现了大幅降低,但与晶硅主导的光伏产业不同,薄膜电池产业目前尚未形成集聚效应,BIPV市场仍需要企业去单打独斗,目前不具备成本优势。”据记者了解,BIPV目前使用的铜铟镓硒薄膜电池转化效率仍不及晶硅光伏电池,提高薄膜电池转化效率、短期内降低BIPV成本仍是产业发展需要攻克的技术壁垒。
 
与此同时,国内外产品标准的缺乏也制约了当前BIPV产业规模的扩张。汉能集团技术委副主任武振羽指出,尽管BIPV在欧洲、美国以及国内都有落地项目,但到目前为止,国际标准化机构IEC仍未就BIPV的定义达成一致,相应产品标准也出现了“难产”。“BIPV作为一个需要跨界的领域,标准制定将有利于各个领域的相互合作,配套工作将更容易进行,有利于产业扩张。”武振羽说。
 
行业呼吁政策激励
 
针对制造成本高、技术不够成熟、政策配套不完善等问题,多位业内人士呼吁国家出台相应扶持政策,推动BIPV成为国家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,对相应技术难点进行科研攻关。武振羽表示:“欧洲部分国家已出台强制新建建筑配备BIPV的政策,对于能够自行发电的‘绿色建筑’产业,政策上若能出台相关要求将有效推动产业发展。”
 
“以光伏为例,我国光伏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重视以及政策倾斜,各方力量集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、开拓市场空间,而当前随着光伏走向平价,BIPV作为光伏相关产业在融资方面已碰到一定阻碍。”殷新建说,“中国与世界‘制造强国’间仍有距离,激励人才加入BIPV产业,对BIPV产业也尤为重要。”
 

赫里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CTO崔永祥则指出,能源互联网作为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,既为能源消费者也是能源生产者的建筑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,从能源革命的角度来看,政策倾斜也十分必要。

我司新型扁平线电感,功率电感,大电流电感,主要应用在汽车电子、光伏电源设备等,大电流电感的高稳定性,这种电感产品与传统的电感产品是不一样的,它采用的结构属于全封闭磁屏蔽结构,这种结构的稳定性提高,并且还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密闭性,所以现在很多厂商在生产的时候,如果需要安装电感的话,他们一般都会选择这种大电流电感。



相关推荐

< 返回上级
版权所有 © 上海燊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备案号:沪ICP备19045352号-1技术支持:澳煦互动